聖誕節郵件行銷活動規劃,為您助力贏商機

聖誕節郵件行銷活動規劃,為您助力贏商機 聖誕節日即將到來,是商家展開促銷活動的極佳時機,訂閱用戶的信箱郵件數量定會逐漸增多。作為賣家,應該在事先規劃好自己的聖誕節郵件行銷, 才能贏得商機。

–繁設定發送郵件,需要符合客戶的購買週期

⧫節日前的 2-3 周:很多人計畫開始採購,發送第一封郵件提醒客戶享有優惠。
⧫節日前的 1 周或幾天:發送第二封郵件,再次提醒客戶進行購買,讓客戶有所行動。
⧫ 活動幾個小時前和1周後:發送第三封郵件,可以是在客戶購買1周後,發送最後一封郵件,感謝信給客戶,或者是在節日活動前結束的緊湊時間內,讓客戶抓住最後的購買時機。

第一封郵件:提醒客戶進行購買,告知客戶購買享有優惠

1繁發送給客戶的第一封郵件非常重要,您可以先對客戶進行分開不同的群組,根據客戶的購買歷史記錄,瀏覽歷史記錄,甚至是歷史帳單,提醒客戶曾經有在您這裏購買過商品或者服務,接下來節日快到,您向他們推薦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案例:京東月度購買帳單。

京东京东1

圖中的京東帳單,發送給客戶月度帳單,涵蓋各種消費的明細,客戶帳戶所尚未使用的優惠券,試想下,客戶收到後,定會查看詳細的情況,促進客戶進一步的購買。

案例 2:網易考拉

网易考拉2网易考拉
像網易考拉,針對新人,就提供購買一定的產品,提供包郵服務;購買一定的額度;會享有一定的減價;贈送買家優惠券等等,從而吸引客戶進行購買。

第二封郵件:再次提醒客戶,促進購買。

2繁收件人收到第一封郵件時,出於各種原因,也許並不會立即購買,由於當下開啟郵件時過於忙碌,被別的事情分心而忘記下單,又可能想要貨比三家。因此,需要您再次發送一封郵件,提醒收件人,他們的優惠還沒有使用,不要錯過這次好機會。

另外,可以結合第一封郵件的吸引收件人的有利因素,在郵件中再次增加一些引起收件人購買的誘因,比如,在第一封郵件中贈送新客優惠券的基礎上,可以加上一些好評推薦,明星同款用品推薦等,增加商品的賣點。

案例:網易嚴選

wanQQ截图20181218095653QQ截图20181218095843郵件中標明“明星商品”,代表推薦給收件人的是爆款產品,這一年備受多人追捧喜歡的產品,這樣收件人收到信件之後,看到既潮流又有折扣優惠,難道還不心動嗎?

第三封郵件:感謝客戶、追蹤客戶訂單或最後一次提醒客戶購買

3繁倘若客戶在收到前面兩封郵件後,有成功下單,那麼,當下客戶肯定期待自己購買的物品,並且想要快點收到貨品,這時您可以向客戶發送訂單追蹤的進度。

案例:亞馬遜

亚马逊亚马逊1
您還可以選擇在客戶收到貨品之後,寄出一封郵件,向客戶表達感謝之情,以維護與客戶的聯絡。

倘若客戶在收到前面兩封郵件後,或許還在猶豫,仍未下單,這時可以在再次提醒客戶,告知客戶在最後一刻,要牢牢抓住機會,不容錯過這次大好優惠,趕緊下單。

案例:網易嚴選

网易严选QQ截图20181221130622

網易嚴選,發送個人化的郵件,加上明顯的「馬上使用」行為召喚按鈕(CTA),提醒收件人,還有未使用的優惠券即將過期,請收件人儘快使用,也就是說,促使收件人趕緊購買。

小結:
1.事先規劃聖誕節節日行銷活動
2.根據買家的購物週期,設定三封郵件。

作為商家,如果您還在猶豫觀望狀態,請停止吧,開始精心規劃自己的聖誕節日行銷活動,牢牢把握住客戶的心理,方可搶得商機。

tw-10              tw-11

作者簡介:

by Andy Shore

Andy Shore found his way to Benchmark when he replied to a job listing promising a job of half blogging, half social media. His parents still don’t believe that people get paid to do that. Since then, he’s spun his addiction to pop culture and passion for music into business and marketing posts that are the spoonful of sugar that helps the lessons go down. As the result of his boss not knowing whether or not to take him seriously, he also created the web series Ask Andy, which stars a cartoon version of himself. Despite being a cartoon, he somehow manages to be taken seriously by many of his readers ... and few of his coworkers.